導讀:本文對鋁合金發動機罩外板充液成形工藝進行了研究,確定了零件包邊線位置,依據最優坯料流動方式給出了型面補償方案。同時,在Dynaform中建立了發蓋外板充液成形過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關鍵工藝參數的加載路徑及壓邊力對零件失穩控制的影響,并進行了試驗驗證。研究結果表明,充液成形工藝對汽車外板類覆蓋件具有較好的適用性。
鋁合金具有密度小(鋁的密度約為鋼的1/3)、質量輕、加工成形性好及可重復回收利用等特點。研究表明,與傳統鋼鐵相比,在達到同樣力學性能指標的情況下,使用鋁合金質量比鋼少60%;在承受同樣沖擊的條件下,鋁板比鋼板多吸收50%的沖擊能量。鋁的斷后伸長率δ低于鋼,因此鋁的成形性能要差;鋁的拉伸性能r值遠低于鋼,導致鋁合金件易開裂。
充液成形是通過模具閉合,向模具型腔內注入液體,并施加液體壓力得到所需零件形狀的成形技術。通過對充液成形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鋁合金板材的成形性能,消除板材成形過程中的破裂、起皺、未充分拉深等成形缺陷,從而達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通過專用充液設備、充液壓力源和模具實現鋁板件的成形。
零件分析
國內對于鋁合金覆蓋件的研究和應用較少,本文以江淮汽車公司某新款車型的發動機罩外板(以下簡稱“發蓋外板”)為研究對象。該零件為大型蒙皮類零件,材料為6016鋁合金,厚度為1mm,尺寸約為1490mm×900mm×100mm,其形狀如圖1所示。且在零件周邊有包邊,在成形過程中要考慮包邊余量,確定包邊線。該汽車覆蓋件在成形過程中要注意零件表面質量與回彈,減小回彈的方式主要是控制零件型面的變形量,通常減薄在4.5%~5%的情況下,零件的回彈較小,因此采用充液成形進行成形工藝分析。
通過多次型面的補充與計算,最終確定型面。由于本項目最終采用的是激光切割,對包邊線的要求不高,且不同單位包邊方式的不同對包邊型面的要求不同,所以在確定包邊工藝合作單位之后,該型面可能要進行改動。圖2中的黃色區域即為確定的包邊型面。
工藝型面
因為采用被動式充液成形,所以工藝型面的補充主要是凸模與凹模的工藝型面。在考慮包邊的情況下,凸模補充型面如圖3所示,該型面主要成形難點為紅色區域內的過渡圓角要合理,防止局部減薄過大。圖3中紅色區域為危險區,容易產生破裂,因此考慮減小該處的流料阻力,在凹模圓角局部采用擴大凹模圓角的方法減小減薄,如圖4中紅色區所示。
該零件在成形過程中底部變形較小,容易產生較大回彈,為了減小起皺趨勢,在成形的過程中考慮加入拉延筋以增加流料阻力,拉延筋的布置如圖5所示(紅色面)。在成形過程中零件周圈所需要的進料阻力不同,因此拉延筋分成了幾段,每段的拉延筋高度略有不同。
工藝參數優化
板材充液成形的幾何模型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壓邊圈及板料。模擬分析中假設模具為沒有任何變形的剛體,板料為Belyschko–Tsay模型的殼體單元,厚度為1mm,該假設的模擬仿真符合板材充液成形的實際情況。模擬分析采用已被金屬成形工業廣泛應用的Dynaform軟件,其求解器是非線性動態顯示算法的LSDYNA。其中凸、凹模及壓邊圈定為剛性體,采用剛性4節點網格單元進行離散化處理,板材采用4節點BT殼單元。坯料與凹模、壓邊圈和凸模的摩擦因數分別設置為0.005、0.10和0.15。本文采用定壓邊力方式控制料的流動,經優化后的坯料尺寸大小為1400mm×1950mm。
在充液成形過程中拉延筋不僅起到拉延板料的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密封作用。采用全拉延筋的方式,由于板料每處的形狀不同,進料速度不同,每處需要的拉延阻力不同,因此在不同位置通過不同的拉延筋形狀與高度來調整拉延筋的分布,如圖6所示。由于該零件為對稱件,本文以1/2模型的板料對應的拉延筋進行編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