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平砧拔長時,各國學者逐步認識到應力應變狀態對鍛合大鍛件內部缺陷是十分重要的,在尋求通過改變邊界條件以獲得最佳的鍛合條件的過程中,發展了JTS鍛造法、TER鍛造法、SUF鍛造法、FM鍛造法、FML鍛造法、AVD鍛造法、WHF鍛造法、KD鍛造法、LZ 鍛造法和新 FM 鍛造法。
二十世紀60年代初期,日本學者Tefeno和Shikano發明了表面降溫的JTS法(Japan Tefeno and Shikano提出并命名),在我國常稱為中心壓實法或硬殼鍛造法。其變形特點是:在鍛前將加熱到高溫的鋼錠表面快速冷卻到 700℃左右,通過表面降溫,心部仍保持高溫,在表面形成一層硬殼,用寬度和長度均小于鋼錠的窄上平砧鍛造,在鍛造過程中如同模鍛中的鍛模一樣,使變形力集中在鍛件中心部位,增加心部的壓實效果。該法自提出以來,先后在美、蘇、西德、捷克等國家得到了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50根50噸以上鋼錠采用JTS法鍛制,產品合格率由普通平砧的35%提高到83.5%。
二十世紀70年代初期,德國梯森•亨利希公司采用了一種稱為“梯森極限矩形法(Thvssen-Extreme-Rechtkant)”的鍛造方法,來鍛透坯料和軸類鍛件。其優點是在水壓機壓力有限的情況下,利用寬平砧,大壓下量,鍛合內部缺陷,這種方法由于鍛造時間短,返爐加熱的次數少,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鍛造成本。
SUF 鍛造法(Side Upset Forging)是利用砧寬比w/h對鍛合疏松、孔洞的重要作用,將鋼錠或坯料高度充分減小,將斷面鍛成矩形的鍛造方法,實際是一種寬平砧壓扁鍛造法。實驗表明,用SUF法w/h≥0.52已能夠達到缺陷鍛合的目的。
70年代日本學者河合正吉等根據滑移線理論的解析結果,提出拔長時采用上平砧下平臺的FM法(Free fromMannesmann effect) ,即沒有曼內斯曼效應的鍛造法。通過實驗研究,FM法的砧寬比w/h為 0.4~0.5時,軸向不產生拉應力,鍛合鍛件心部空洞的能力與普通平砧鍛造法砧寬比為 0.9 時大致相當。所需鍛造壓力,前者只有后者的2/3,可以使用現有設備和工具拔長大鋼錠。缺點是由于非對稱變形,如果操作不當易造成變形偏心,坯料表面拉傷,水壓機偏載等問題。
AVO 鍛造法是“Asymmetric V-shaped Octagon”的縮寫,是用不對稱的上、下 V 形砧對八角形坯料進行拔長的方法。
是對JTS 法、FM法的發展,將 JTS 法的上平砧的長度減少,以便降低水壓機的噸位要求。
WHF法是一種寬砧強力壓下鍛造法(Wide Die Heavy Blow Forging )。WHF法用的是上、下寬平砧,大壓下率,為保證坯料心部的壓應力狀態和足夠的變形,要求砧寬比應達到0.68~0.77,每次壓下率至少為 20%。
KD鍛造法是第一重型機器廠在WHF鍛造法基礎上開發的高溫擴散加熱、上、下V型寬砧、大壓下量鍛造法(K,D為寬、大首寫漢語拼音)。其特點是:鋼錠在長時間的高溫下有足夠的塑性,用上、下 V型寬砧(開角為135°的上、下V型寬砧最優)鍛造,當w/d=0.6時,拔長的臨界壓下量為14.6%,可以鍛合d/5處的孔洞性缺陷。
LZ 鍛造法的實質是對普通平砧鍛造除了控制砧寬比外,還增加了對料寬比的控制,以避免鍛件心部出現橫向拉應力。平砧拔長矩形截面毛坯,要實現毛坯中心無軸向拉應力作用,應控制砧寬比≥0.8~0.9;要控制毛坯中心無橫向拉應力作用,料寬比應控制在 0.85~1.18范圍內。
新 FM 鍛造法是二十世紀 90 年代燕山大學劉助柏教授在FM 鍛造法的基礎上提出的。其實質是增加了料寬比的控制,使鍛件心部不產生橫向拉應力。新 FM 法提出在保證砧寬比≥0.4 的同時,料寬比應≥0.8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