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世紀40年代M.Cohen等人對W18Cr4V鋼的測定,經正常淬火加熱奧氏體化后,馬氏體轉變開始點為210℃左右,終了點(Mr)為-100℃左右,轉變量達到92%,尚余8%殘留奧氏體。如果終冷溫度在室溫(25~30℃),則殘留奧氏體量在20%~25%范圍。W6Mo5Cr4V2鋼的碳飽和度略高于W18Cr4V鋼,Ms點也較低,為130℃左右,估計其Mf點亦低于前者,冷至室溫時的殘留奧氏體量為25%~35%。超硬高速鋼和等溫淬火的通用型鋼殘留奧氏體量可達40%~50%。一般認為,經過3次回火后,因每次終冷不可能達到室溫以下,故總會或多或少地保留部分殘留奧氏體,從測定結果看,為5%或更少些。各種回火過程中易發生的偏差,如加熱溫度和保溫時間不足,尤其是冷卻未到達室溫,都將增加殘留奧氏體量。因而在成品熱處理過程中采取專門措施減少殘留奧氏體量,對二次硬化和紅硬性肯定是有利的。
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采用-80℃(干冰)或更高一點的零下溫度(在醫用冰箱中)進行冷處理改善了刀具性能的報道。20世紀70年代后,由于液氮成本下降,使工業冷處理的終冷溫度大大降低。實際上,采用液氮為制冷劑可將終冷溫度控制在-196℃以上各個溫度值,而且可控制降溫速度,從相當于爐冷的速度直到將工件直接投入液氮“淬冷”。一般將-100℃以上的處理稱為冷處理,將-100℃以下的處理稱為“深冷處理”。與早期-80℃左右的干冰處理相比,深冷處理進一步提高了轉變效果。在淬火態進行-135~-196℃的深冷處理,尤其是在慢速降溫、長時間保溫的情況下,W18Cr4V鋼二次硬化的硬度提高1~2HRC,W6Mo5Cr4V2鋼提高2~2.5HRC,抗回火軟化性亦有相應增加。這些變化反映在刀具性能上使壽命提高1倍左右。在回火態(3次回火之后)進行深冷處理也可以提高硬度,但幅度小于上述,僅1HRC左右。即使只產生這一點效果,仍可在刀具壽命上顯示出來。因而,不但工具生產廠可利用深冷處理提高二次硬化的硬度,刀具的使用者也可利用深冷處理節約刀具用量,降低工序成本。
雖然從相變機制上講深冷處理應放在淬火之后(回火之前)進行,但從防止組織應力過大、防止工件在深冷處理時開裂的角度一般不這樣做。針對復雜程度和尺寸不同的刀具,可有以下幾種選擇:
1)淬火后,先在350℃回火1h,然后深冷處理。這是最接近淬火后進行深冷處理的一種訪求。
2)第一次回火后進行,這是從安全和效果兩方面考慮都較為滿意的一種方法。
3)第一次回火后冷到-80℃左右,第二次回火后冷到-196℃。雖然工藝相當復雜,但效果和安全性都屬上乘。
友情推薦:高速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