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覆蓋件中的門內板屬于深拉深零件,材料變形量很大,經常發生零件成形后料片已經變薄到極限,生產中某些外部條件發生變化就會導致零件突然出現暗傷或開裂,然而要從每分鐘15個零件的生產沖次中發現偶發的暗傷開裂零件,單純靠人工檢查是很難做到的,但這些暗傷開裂的零件流轉到后道工序的問題又很嚴重,因為暗傷很有可能導致零件在點焊或油漆烘烤的過程中直接開裂,產生影響車身強度的安全問題,所以,暗傷開裂零件是沖壓車間著重控制的問題。作為維護批量生產的模具維修人員,需要用最少的改動解決生產中的暗傷開裂問題,然而不同位置的暗傷開裂有著不同的維修方法,本文選擇了一個門內板,其暗傷開裂位置具有典型性,特將此作為案例,具體說明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案。難點及問題
我們車間某車型的左右前門內板采用一模兩件工藝,左右件每周產量各3000余件,每次生產完,總有1.22%左右的零件存在暗傷開裂現象,需要去倉庫排查6000多個零件,有時未能排查出缺陷零件而直接流到后道工序,導致A類質量事故。這款前門內板產品在AB柱位置采用的是一次成形到位的沖壓工藝,屬于深拉深零件,再從這個零件造型特征上看,暗傷開裂的位置接近拉深的最深點,拉深深度為136.8mm,如圖1所示。頻繁出現暗傷開裂是在B柱位置,其缺陷表現為針眼狀的縮頸,條狀暗傷,甚至直接開裂,如圖2從左至右所示。
原因分析
該前門內板材料牌號為DX57D+Z100MB,料厚為0.7mm,材料性能參數如表1所示。這種材料性能允許其減薄率在25%左右,因此,設定零件Autoform模擬成形的最大減薄率控制在25%的范圍之內,基本可以避免后期零件批量生產中暗傷開裂的發生。
此前門內板零件沖壓工藝安排為OP10落料→OP20拉深→OP30切邊沖孔→OP40側切側沖孔→OP50側切側沖孔→OP60整形翻邊。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暗傷開裂現象分析,問題發生在OP20拉深工序上,因此,我們首先通過對OP20拉深造型工藝數據進行Autoform成形模擬分析,得到的結果是:暗傷開裂區域減薄率已經達到30.7%,從理論上判斷屬于開裂高風險區域,如圖3所示。另外,請鋼材制造廠做FLD測量,在實際料片上畫網格,然后在成形后測量實際拉深零件減薄率,發現這個位置的減薄率達32.5%,如圖4所示。
鑒于上述理論與實際的綜合分析,可確定生產中頻繁的暗傷開裂問題是由于減薄率遠大于25%導致的,由此我們確定了改善的方向:⑴修改OP20拉深造型,需將成形模擬的減薄率控制在25%以內;⑵在已經批量生產的模具上維修,首先要保證不影響生產,希望通過最小的模具改動量來達到目標。對應方案
為了減少模具的改動,選擇不改變零件原有設計工藝(如不采用將OP20拉深深度做淺,然后在整形模中追加整形量)的前提下,對現有模具成形狀態進行分析。觀察其拉深模工藝造型特點,分析材料流動情況(圖5),材料由壓邊圈經過A、B兩個位置到達C點最終成形,并且在接觸B點時,材料在這個位置的長度是截線b(圖6),最后再由截線b拉長至截線c,即C點的成形基本取決于截線b的長度,因此問題考慮的角度就是如何將B點位置的截線長度加長。
分析產品形狀與OP20成形工藝造型,B點位置是屬于工藝補充面,即廢料區,而且這個廢料區的高度高于產品形狀,這種工藝造型起的作用是吸收局部區域的余料,防止起皺發生,但這又導致了C點成形時形成了局部凹坑,使得料長變短,不能完全滿足C點成形需要,所以,需平衡B區起皺與C點的暗傷開裂問題,但只要將起皺點控制在廢料區就可以接受。從分析拉深工藝造型中B點對應的截線長度b來看,如果將b長度變長,那就有利于C點位置的成形,減少極限變形量。根據這個想法,結合產品造型,將工藝補充面按產品的形狀直接延伸,修改后的造型如圖7所示。
此造型使得b線段長度與c線段長度接近,接著用修改后的造型通過理論模擬確定改善是否有效。在實施模擬軟件Autoform分析時,為了讓模具修改量最少,在設定參數時除了更換有修改的工藝造型數據外,其他參數沿用之前模擬所用的數據,如摩擦系數、拉伸筋、料片大小、料片位置、壓邊圈壓力等都保持不變。工藝造型修改后的模擬結果,由原來減薄率30.7%降到了21.1%,理論上優化效果明顯(圖8),達到之前理論模擬設定的、控制在25%之內的要求。
有了理論模擬效果的支持,在實際模具修改中只需要將模具按造型修改即可。在模具修改前,首先需確定在工藝造型修改中型面未做更改的部分,以及造型是以哪個型面作為基準所作的修改,然后再確定實際模具中對應的位置。通過CATIA軟件中造型修改區域與實際模具造型的比對,確定圖9所示紅色剖面線區域是數模修改中與實際模具對應的基準面。
根據CATIA軟件中造型修改運用的方法,直接將產品基準面沿切線方向往外延伸,如圖10所示的箭頭方向,然后將外延的面與側壁交接處通過R角過渡。制定模具打磨方案為:模具鉗工用直尺在模具基準面上作比對,在直尺緊貼基準面后,將與直尺干涉的面都打磨掉,直到放在基準面上的直尺與模具型面完全貼合,然后再與交接面倒R角,通過R規測量做到與CATIA數據一致。
凸模由模修鉗工用氣動槍打磨將其造型做成與模擬數據一致后,再將打磨位置用油石與砂紙精細拋光,直至模具表面如鏡面般光滑。同樣,凹模需將與凸模對應位置的凹坑用電焊補全,并將電焊后的型面打磨及拋光成鏡面,然后再通過拉深調試,得到不傷不裂的拉深成形件,在完成拉深成形件后,需要通過制作FLD的方法測量實際的材料減薄率。取一張料片,在對應區域用電解液畫出網格,然后用帶網格的料片調試出不傷不裂的拉深成形件,通過掃描將網格的變形值輸入電腦,并測量其實際減薄率,得到的結果為該區域減薄率降到25.3%,實現的優化量有7.2%(圖11),達到預期。
同時,通過放大三倍的放大鏡觀察原暗傷開裂點,比較優化前與優化后材料表面顆粒粗細的變化情況,發現二者材料表面的差異很大,用肉眼就能看出區別:優化前拉深件的表面材料顆粒變粗嚴重,優化后拉深件的表面比較細膩,如圖12所示。
對局部造型優化后的模具,首先用小批量(300件左右)試生產來驗證其可靠性,在小批量生產時檢查每個零件在這個位置的表面顆粒度,確定結果沒問題;然后,跟蹤大批量生產,抽樣檢查生產狀態,確定結果沒問題;最終通過四個月的大批量生產跟蹤,未發現明顯的暗傷開裂零件,說明上述優化方案有效果。類似造型問題引起的暗傷開裂現象,在沖壓車間還有幾個側圍零件,其角踏板位置也有偶發暗傷開裂的情況,因此,我們將上述前門內板的優化方案運用在側圍模具上,首先也是通過Autoform模擬,確認原工藝補充面造型條件下產品區的減薄率為23.4%,然后通過工藝補充面造型優化后的數模模擬,得到產品區的減薄率結果為12.2%。從模擬結果判斷,同樣的優化方案用在側圍上也同樣能減少產品區材料的減薄量,從而能更大程度地減少暗傷開裂的發生,圖13所示為側圍零件工藝補充面造型優化及模擬結果,優化前后通過Autoform模擬結果可知,減薄率降了10%左右,如圖14所示。在實際模具上實施改善后,成形零件狀態如圖15所示。
工藝補充面優化完成后,首先也是通過小批量生產時檢查每個零件狀態,驗證其有效性,然后再大批量跟蹤其穩定性,通過每周1200件左右的產量跟蹤三個月,期間在這個位置未發現暗傷開裂現象,說明此方案的優化同樣有效果。結束語
上述類型的工藝補充面造型優化,對模具的修改量少且具有通用性,能解決此類造型特點的模具在批量生產中偶發的暗傷開裂問題。在模具上實施前,需分析清楚暗傷開裂的方向與原因,通過理論模擬及實際FLD測量結果判斷減薄率的值,再將工藝補充面優化后的造型在理論模擬上得到驗證,使得減薄率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然后實施于實際模具中,并在出件后再次用FLD測量,確認優化件實際減薄率的值是否得到改善,最后,通過小批量及大批量生產跟蹤,確認其穩定性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