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合金鋼、高速鋼、高合金模具鋼的淬火加熱保溫時間則要適當延長,以保證碳化物的溶解和奧氏體化。
在所有工具鋼中,高合金鋼需用保溫的時間最長。然而這類鋼的保溫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淬火溫度。一般來說,為了在淬火時獲得合適的硬度,對于淬火溫度要求有一定的保溫時間。保溫時間太短,由于溶入奧氏體中碳和合金量不足,使得淬火硬度偏低;保溫時間過長,淬火后將有較多的殘留奧氏體,也將使硬度降低。建議保溫時間為0.5-0.8min/mm。
熱作模具鋼,常加熱到1000℃以上,以使碳化物溶入奧氏體中。在這樣高溫下淬火,晶粒長大速度很快,因此,要嚴格控制保溫時間。在鹽浴爐中加熱時,正常的保溫時間為20-30min。
在保溫時間內,應使工件透燒,并保證基本完成向奧氏體的組織轉變。一般來說,這是保溫時間的最低限度。過長的保溫時間,不僅耗費能源,增加氧化脫碳的深度,降低生產效率,而且有過熱的可能性,增加淬裂的趨勢。傳統工藝中的保溫時間過長,實無必要。
通常,保溫時間包括工件表面加熱到爐子溫度所需的時間、透燒時間及完成內部組織轉變所需時間。鋼的加熱溫度超過Ac1點,鋼中的組織轉變包括珠光體向奧氏體的轉變,碳化物的溶解和奧氏體均勻化。通常淬火加熱溫度在Ac1點50℃以上(合金鋼更高)。在這一溫度范圍內,珠光體的奧氏體化可充分完成,無需保溫。碳化物及奧氏體均勻化是一個擴散過程。對于碳鋼及低合金鋼,碳化物溶解及奧氏體均勻化所需時間都很短。為此,不必過分延長工件在爐中的停留時間。因此,對于碳鋼和低合金鋼,可以去除淬火保溫時間中的“透燒時間”和“組織均勻化時間”,僅保留工件表面加熱到工藝溫度時間,即采用“零”保溫淬火。這樣可在保證零件性能的前提下,縮短工藝周期,減少淬火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