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滲碳是化學熱處理中應用最普遍的一種方法,滲碳方法一般分為固體法、氣體法、液體法等。但無論哪種方法,滲碳總是通過氣相進行的。固體法作為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現仍有應用,主要是設備簡單,便于操作,尤其適用于單件小批量生產及修復滲碳。膏劑法滲碳其實是固體滲碳法的延續,具有滲速較快、節約滲劑、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尤其可實現局部滲碳,但同時往往又存在滲入不均勻、不穩定、不易控制的缺點,因而限制了膏劑法紀的應用。本試驗的目的是通過在膏劑滲碳涂層的外面再涂覆一層保護涂料,試圖克服膏劑在加熱固化過程中的氧化、開裂、碳的外逸損耗現象,進而現實可靠的膏劑滲碳。
滲碳膏劑是由固體滲碳劑碾成粒度為目粉末后,加入粘結劑調成糊狀膏劑,粘結劑為日常用膠水及水玻璃溶液兩種。保護性涂料配方分別為①棕剛玉粉+納土+粘結劑;②石英粉+石墨粉+納土+粘結劑;③鐵粉+Al2O3+硅溶膠;④耐火粘土+水玻璃。滲碳膏劑和保護涂料的涂覆方法為:先將待滲試樣表面清理干凈,依次將滲碳膏劑和保護層涂刷在試樣表面上,待自然干燥后在100~150℃下烘干。并采用如下方法進行對比試驗:(a)涂滲碳膏劑后直接滲碳;(b)涂滲碳膏劑后再外涂保護涂料直接滲碳;(c)涂滲碳膏劑后,埋入舊滲碳劑中密閉滲碳;(d)涂滲碳膏劑后,再加保護涂料埋入舊滲劑中密閉滲碳。滲碳工藝都為920℃保溫5h,然后再進行不同的滲后熱處理:800℃加熱淬火+200℃×1h回火,及先900℃淬火,再800℃加熱淬火+200℃×1h回火。并試驗了滲碳膏劑涂層厚度對滲碳層深度的影響,及不同滲后熱處理對滲層耐磨性的影響。
幾種試驗方法的滲碳結果及涂料情況分析:涂滲碳膏劑后不涂保護涂料的試樣,無論是直接滲碳(方法(a))。還是裝箱埋入舊滲碳劑中滲碳(方法(c)),試樣的滲碳層深極淺,主要是高溫下滲碳涂層與氧作用形成CO2逸出,工件表面形不成一定的碳勢所致。采用(b)即加涂保護涂料后直接滲碳,無論采用哪種保護涂料,其保護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出現滲層深度不均勻現象。經觀察分析認為,雖然滲碳膏劑外加涂一層保護性涂料,但在高溫下加熱固化時,局部出現裂紋或固化結殼后不具備氣密性,在保護層內形成不了一定的碳勢均勻性差,致使滲層深度及其均勻性受到影響。采用方法(d)時,無論采用哪種保護涂料,其外表面均未發現裂紋,主要是高溫加熱時,舊滲劑的顆粒對保護涂料的外層起到了支撐作用,防止了固化過程中的堆積、開裂現象,但1號、2號保護涂料的保護效果仍不耐高溫,但形成的堅硬外殼透氣性好,達不到氣密性作用,無法防止碳的外逸。3號、4號保護涂料的效果最為穩定可靠,其中3號保護涂料中的Fe粉與Al2O3在高溫下形成燒結產物,有較高的強度,不易開裂;4號保護涂料中耐火粘土質細,混合后細膩粘稠,燒結后其強度亦較高,不易開裂。使用(d)方法,并外涂3、4號保護涂料,測試滲碳膏劑涂層厚度對滲碳層深度的影響,得出了涂層厚度與滲層深度之間的關系曲線。
當涂層厚度<4mm時,隨涂層增加、滲層深度增加較快,而當涂層厚度在5mm左右時,滲層增加不明顯,即涂層在5mm左右時,工件表面已形成一穩定的碳勢,再增加涂層,碳勢不會明顯提高。滲碳膏劑厚度5mm,外涂3號、4號保護涂料,埋入舊滲劑中于920℃保溫5h試樣的形貌,滲層深度為1.0mm,與固體滲碳法相近。采用(d)方法并外涂3、4號保護涂料滲碳后,經不同熱處理(800℃加熱淬火+200℃×1h回火,及先900℃淬火,再800℃加熱淬火+200℃×1h回火)試樣淬回火后的硬度都在60~62HRC之間,無明顯差別,隨后進行磨損試驗。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兩次淬火試樣的耐磨性優于一次淬火試樣的耐磨性。雖然二者硬度上無明顯差別,但兩次加熱淬火中的第一次加熱淬火細化了組織,并使滲碳時形成的網狀碳化物破碎和溶解,這樣細化的組織加上細粒狀的碳化物,使耐磨性能得到了提高。
進一步詳情請致電021-57628777,以獲得更多有關模具選材、模具熱處理工藝及相關的應用信息。